本土原创 | 蔡伍文:《作豆腐》
2023-01-09 10:01:05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攸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皮宇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357244

       过了小年后,各家开始忙碌制作豆腐,准备请裁缝到家里做新衣,为过年做准备了。 

       20世纪那个年代日子是清苦的,“大人望莳(插)田,小孩望过年”。春天来了,人们希望风调雨顺,早点插田,庄稼丰收,小孩希望快点过年,那时才能有好生活,能吃豆腐和猪肉。作豆腐自然是改善生活最直接的办法,因为家里没有钱去市场买。 

       作豆腐的工具和器具不是家家户户都有,生产队一般只有一两户。事先商量按顺序排队,轮到那家,清早带上隔夜浸好的豆子和木柴去主家。首先用石磨将豆子磨成生豆浆,这是作豆腐最累的活。从楼扶上挂着一根绳子,套在一根木棍上,木棍的另一头,挖一个洞,套在石磨的扶手里,叫“拐”子。磨豆子要两个人同时工作,一个人扶着木棍推磨,另一人用右手扶着磨手随推磨的转磨,左手用勺子将脸盆里的豆子送入磨心中。速度和频率需要两人配合默契,磨一锅豆浆需要两个小时。

       磨豆子时,正好另一家做完了豆腐,借热灶开始烧水,一个大铁锅可盛满两百斤水。等到豆子磨好后,锅里水也烧开了。用脸盆将滚烫的开水高高地倒入盛有豆浆的木桶里,木桶上层是豆浆气泡,用勺舀出,给猪吃,剩下的就是含有豆渣的热豆浆。 

       用一块麻布缠绕十字木架的四角,形成一个圆形袋子,将热豆浆倒入麻布袋中。经过过滤,豆浆流入下面的铁锅中,麻袋里剩下的是豆腐渣。豆腐渣留一部分附在干净的墙上或灶台边,让它发酵,几天后可以食用,是餐桌上一道美味。其他的给猪吃,放在猪潲里,也是猪的一道美食。 再次生火,将大铁锅里的豆浆烧开,盛在圆木桶里。冷却一会,表面就凝结一层豆腐皮,小孩最喜欢吃,他们不时到桶边用手将豆腐皮捞走放入嘴里。等冷却到40-50℃后,开始给豆浆“点膏”。 豆腐点膏,就是加入卤水,卤水的成分就是石膏。石膏是坚硬的块状,先放火中加热,容易研碎,再放入石缽里,用擂槌双手不断转动研磨,达到细微颗粒。再加入适量水,成了卤水。将卤水倒入豆浆里,同时用长铲不断翻动,一会儿,豆浆就分离成了豆腐和水,也就是豆腐脑。这时家里的小孩早已准备了碗,碗里放了白糖,舀一碗豆腐脑放入碗里。

       最后将豆腐脑装入铺上事先用水淋湿纱的布方形木架里,盖上木盖,上面压上重物,让水溢出,白嫩嫩的豆腐就制作出来了。

       那时候的传统手工作业,制作一锅豆腐要花三小时,是件很累的活,但年味少不了它。一年中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豆腐,当然除了贫穷,与它的制作过程复杂也有关系。儿时留下的谚语“青菜青半年,苦麻连又连,想到豆腐吃,二十四日过小年”,就是当时清苦生活的真实写照。(作者:蔡伍文)

 


责编:皮宇

来源:攸县融媒体中心

攸县新闻
成长ABC
攸视频
直播视频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